““寻踪·下南洋”第2季”他们,在坚守初心中乘风破浪

10月22日上午,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永远名誉会长,新加坡宗乡总会会员组象棋、围棋活动组主任杨亚生先生给报道组带来了当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看到了一个名为“团缘”的专版。“联合早报每周一都有一个‘团缘’版,是联合早报专门为新加坡各会馆、社团开辟的专版。”杨亚生告诉记者。

新加坡殖民地时代,下南洋谋生的华人得不到当地殖民地政府的照顾,生活没有保障。正如1884年新加坡《重建应和馆记》所载:“客旅重洋,互助为先;远适异邦,馆舍为重。”于是,新加坡华侨华人本着乡情和亲情,自发地组织宗乡会馆,作为互助团体,为宗亲和同乡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安全。

广告

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将华侨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里的“成立超礼堂”记录了广西会馆近年来的发展状况。

杨亚生敲响了广西暨高州会馆里的百年大钟,洪亮的钟声仿佛在历史中回荡。

团结互助,传承文化

“会馆照顾同乡和宗亲,从设立互助会、慈善医社、慎终追远,到兴学办校、主办集体婚礼、保留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都扮演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角色。”杨亚生告诉记者。

杨亚生是新加坡宗乡会馆的活跃人物,只要有社会公益活动,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很早就加入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还曾经担任过会长。会馆组织的侨胞回国考察、交流、投资以及捐资助学、扶老助老等,大多都由杨亚生负责。

广告

60多岁的杨亚生是广西容县人,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马来西亚。中国抗战时期,他的祖父带着一家老小到马来西亚谋生。十四五岁时,杨亚生就已经在马来西亚半工半读补贴家用。18岁的时候,他瞒着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加坡,从一个建筑工程队的粗工做起,经过不懈努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利综合装修工程,公司业务慢慢扩展到新加坡组屋、公园、门楼、教堂、酒店等的装修。

10月21日10时30分,特别报道组前往杨亚生先生家采访。在杨先生家里,报道组看到,墙上挂着的照片都跟宗亲、会馆有关,杨先生毕生致力于新加坡广西籍华侨在当地的联合抱团发展。

在杨先生家里,他还保存了一份报道新加坡第一届宗乡会馆青年杯的联合早报复印件。从这份报纸上我们可以了解到,2000年8月,广西暨高州会馆参加第一届宗乡会馆青年杯象棋比赛。这个比赛是由广西暨高州会馆联合其他六家会馆一起组办的,每两年一次。杨先生说,今年的比赛也即将开始了,如今新加坡的记者正在联系他进行采访。

“会馆在维护、促进和发扬华人的优良传统文化与礼俗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杨亚生说,“我们广西暨高州会馆牵头组织过一次‘春满乡情文艺晚会’,邀请到访新加坡的中国广西文化艺术团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礼堂演出,其中还有‘第五代刘三姐’献唱,除贵宾席外,其余600多个观众席位全部免费开放给会员和民众,引起很大的反响。”

广告

杨亚生一直心怀故乡,想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今年在容县召开的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杨先生也在百忙之中赶了回来,并为坐落于容县的广西华侨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华侨在清朝时期的文物,尤其是还有30多年前从南美等地收集的文物数十公斤。他说,本来还想捐赠更多的文物,但是由于飞机行李已大大超重被罚款,部分已经打包好的文物带不回来,非常遗憾。

共担风雨,联宗寻根

“到新加坡的华人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他们在这里的亲戚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更多的人手;另一类则是身无分文,想要到外头闯一闯,希望能因此而闯出一个春天。”杨亚生说。

早期移居新加坡的华人,普遍都是出于谋生的目的而自发依靠宗乡关系的互相牵引,到达新加坡以后,往往聚集在一起,在当地求取生存和发展。“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以福建、两广、海南和浙江等地居多,他们大多会根据自己的籍贯来联系自己的宗乡会馆,广西暨高州会馆就是如此。”杨亚生说。

广西暨高州会馆的前身是(桂廉高)三和会馆,创立于1883年。广东省的高州和廉州二府与广西毗邻,语言风俗极为接近,再加上先辈南去的路途大致相同,多由北海港口搭船南去,彼此建立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之谊,有了亲切之感,因此来往甚密。1883年,由当时旅新广西博白县人庞敦武发起组织乡会,成立“三和公司”,广招广西和广东之高州、廉州二府人士为会员。到了1891年才根据当时的社团法令正式注册,并易名为(桂、廉、高)三和会馆。极盛时期共有会员5000多人。

广告

“早期的乡会组织对团结乡亲、互惠互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先辈们从中国乘船南来,多以宗乡会馆为栖身之所,然后才四处寻找工作。三和会馆还和其他会馆一样,也曾在1946年至1968年,在会所办三和学校。”杨亚生告诉记者。

“现在,会馆有会员900多人。作为在新加坡的广西人的‘家’,它就是一条情感的纽带,让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10月21日下午,报道组来到了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采访了会馆董事邓承西和梁北生先生,他们如是说。

邓承西先生是容县灵山镇六泉村人,他的父亲于1932年从中国来到马来西亚。“小时候父亲跟容县老家那边经常有书信往来,所以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是哪里人了。”邓承西告诉记者。1997年,他与兄姐几人还跟父亲一起回到容县祭祖。“那时候村里还很落后,我们几个人从广州包了一辆面包车回去,在路上都跑了好几天。”邓承西说,“现在变化很大了,哪哪都是水泥路,我们回去也方便多了。”因为还是新加坡邓氏总会的会长,近几年,邓承西先生跟国内的交流主要是邓氏宗族之间联宗联谊活动。“这个月24号,我跟夫人还回容县参加祭祖活动。”邓承西告诉记者。

梁北生先生是容县石头镇石头村人。“为了搞清楚我们祖籍在哪里,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寻宗问祖活动,期间还搞错过我们的祖籍。”梁北生告诉记者。后来他们通过马来西亚的一本老族谱找到了父辈们的支系,并通过容县一位封姓朋友找到容县这边的族谱来核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前两年还回石头村参加祭祖活动,并跟容县这边的堂弟建立了联系。“现在还经常跟他们通过微信来联系,他们去年还过新加坡来看望我们。”梁北生告诉记者。七八年前,他加入了广西暨高州会馆,现在是会馆的董事,义务帮会馆做一些联络交流工作。

广告

广西暨高州会馆名誉会长、副会长李志东祖籍也是容县,其父亲在20世纪30年代乘船到了马来西亚,将当时才三四岁的女儿寄养在兄弟家。“所以小时候我爸爸跟容县那边的亲人还是有书信往来的,我们也从父亲留下的书信资料中知道了我们的祖籍在哪里。”李志东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通过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组织的一次探亲团活动回到祖籍容县探亲祭祖,见到了自己素未谋面的大姐及其家人。“之后我们隔一两年回去一次祭祖,也经常跟团回去旅游观光,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李志东说,如今广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20多年前简直是天壤之别,变化非常大。”他说。

与时俱进,迈向未来

1986年1月,新加坡全国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简称宗乡总会)诞生。宗乡总会积极协调宗乡会馆的关系,通过“春到河畔”嘉年华会、文娱活动、展览及出版物推广以发扬华族传统文化。

10月24日上午,记者跟随杨亚生先生来到位于大芭窑的宗乡总会进行采访。

据介绍,新加坡宗乡总会成立于1986年1月27日,是由福建会馆、潮州八邑会馆、广东会馆、 南洋客属总会、海南会馆、 三江会馆、福州会馆七大会馆共同发起的。

“广西暨高州会馆属于南洋客属总会旗下,所以我们广西暨高州会馆也是最初的发起会馆之一。”杨亚生说。

广告

宗乡总会的成立,不仅实现了新加坡185个宗乡团体在1984年12月的“全国宗乡会馆研讨会”上所表达的共同愿望,也为当年会务活动陷入低潮状态的新加坡宗乡会馆带来新的希望。

“自成立以来,宗乡总会一直肩负着带动华人社会,推展华族文化事业,发扬华族优良传统的神圣使命,成为华人宗乡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杨亚生说。

如今,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已由当年的70个会员团体发展到了234个。多年来,它举办了许多大型的华族文化活动,比如在华人新年期间主办的“春到河畔迎新年”已成为新加坡一年一度的节日庆典活动。

记者看到,新加坡宗乡总会内设立有“文史资料中心”,作为新加坡和中国文史研究的数据库;还成立有“宗乡幼稚园”,让幼龄儿童通过华语认识传统价值观;建立了“华裔馆”,作为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成立了“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为莘莘学子推荐可读性高的健康华文读物;设立中文系高级学位奖学金、华族贫困家庭援助金和助学金。

同时,新加坡宗乡总会还举办了各种传统文化展览,特别是反映过去新加坡华人传统行业、习俗与生活面貌的图片展等,扩大了宗乡总会在新加坡的影响力。

“会馆在未来必须加速领导层更新的步伐,加强和年轻华人的沟通,在推广传统文化方面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培养他们对会馆的认同感。同时,如何协助新移民培养国家归属感和融入主流华人社会将是会馆未来的重要工作。”杨亚生如是说。

广告

(玉林日报特别报道组)

好开心看到你来了

请花一秒钟给网哥点个赞吧!

责编:刘子扬|主编:刘海东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 发表于 2019-08-06 01:48
  • 阅读 ( 402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马亨

38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3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