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职场人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对于亚洲企业的员工来说,更习惯用加班的方式,来完成白天做不完的工作。天长日久,加班成了不少职场员工的工作必选项。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职场工作的高效率其实不在于加班,按时下班后的休闲放松以及相关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反而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教授简介
广告Irene de Pater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管理与组织系助理教授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
研究领域:职业挑战、职业设计、职场不文明、老龄化、职业规划与发展等虽然高速发展的科技有望把我们从繁重的工作之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休闲时光,但就目前来看,我们很多人的状态大都是拚命工作,经常加班。
为了拼事业,很多人放弃了下班后去健身或者参加社交活动,而是把时间用于查收邮件,甚至连晚饭都顾不上,更别说追一追新剧了。
但是,如果高效工作的关键,不在于加班,而在于下班后充分愉快地享受休闲活动,会怎样?
对于那些习惯加班到深夜的人来说,要是把加班时间拿来休闲放松,简直有违常态。但最新的研究却显示,下班后的放松愉悦,有助于人们缓解工作疲劳,恢复精力。
“工作-生活平衡”这一概念并不新鲜。过往的研究表明,工作之外的休闲放松活动,可以帮助员工恢复体力和精神。虽然这些研究已经证明员工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恢复精力,比如放下工作适当放松,学习一些新技能,或是加强自控力,但研究却从未具体探究过下班后的休闲活动是如何帮助员工减轻压力,并从一天的辛劳之中恢复精力的。
广告我与荷兰拉德堡大学助理教授Madelon van Hooff共同开展了一项研究,我们主要研究除了休闲活动本身有助于人们恢复精力外,从休闲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感,是否也能有助于人们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焕发活力。
职场外的愉悦时光最有益于恢复精力
为了测量人们通过愉快的休闲活动从工作中恢复精力的程度,我们追踪了来自各行各业共计84名职场员工的表现。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我们会每天测量他们的幸福感和恢复情况,并了解员工在下班后获得的愉快感与当晚及下个工作日不同时段的恢复状态之间的关系。
虽然我们已然预见到,愉悦感会在员工恢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愉悦感对疲劳恢复的帮助远超其他形式,如放下工作适当放松,学习新技能或加强自控力等。
因此,当人们进行下班休闲活动时——譬如运动、按摩或是烹饪——应该选择那些能够让自己感到愉悦的放松方式。这可能是因为愉快的活动可以增强大脑的“愉悦奖励”系统中荷尔蒙的分泌,从而调节压力并促进精力恢复。
我们还发现,员工获得的愉悦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当晚恢复, 其效果还将持续到下一个工作日。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精力恢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员工以最佳状态投入到之后的工作中。
广告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如果员工在当天的工作中消耗了大量精力,倍感疲劳,他们在下班后获得的愉悦感也会降低。也就是说,那些本能从中受益最多的员工,似乎却最难以获得愉悦感。
这种获得愉悦和恢复精力的周期性,对员工和机构都有的影响。长时间从事高强度工作,且没有在晚上进行消遣放松的员工,精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可能导致长期工作效率的下降。
腾出时间感受愉悦
工作需求日益增多,对许多人来说,把时间用来见朋友、看电影或者逛公园,似乎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当我们处于压力之中时,我们会逼迫自己继续加班完成工作,而非选择消遣娱乐。但是,这一做法不见得能够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因而,工作之余有必要参加休闲活动进行恢复。当然,有些时候加班无可避免,但要让加班成为常态,那么长期将难以为继,还可能影响你的工作绩效。
精神上强大不在于疯狂加班不叫苦,而是要有敢于下班后开展愉悦放松的活动,这样在工作中,才能享受更多快乐,更有成就感。
广告我们的研究发现挑战了很多亚洲企业的传统思维,在亚洲企业工作的员工多以工作时间长而获得奖励。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员工工作时间越长,效率就会越低。
Treehouse是一家网络技术教育公司。该公司表示,在限制了工作时间之后,员工的士气、留职率和产出质量都有所提升。一些大型欧洲公司,如德国的大众、戴姆勒公司、法国电力公司阿海珐(Areva)以及保险公司安盛(AXA),都已采取措施限制非工作时间的工作邮件,以减少员工的疲惫感。
有的公司还设置了专门的娱乐休闲区域,以帮助员工在白天恢复精力,比如宽敞的休闲区、安静的休息室和带游泳池和桌球桌的运动空间等。
这些公司相信,让员工在愉快的休闲活动中充分休息,能够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回到工作之中,而这对于长期的高效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文章英文版原载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Think Business网站,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原题为The restorative power of pleasure time
广告作者:Irene de Pater
翻译:杨嘉铭 | 编辑:王彤 | 制作:秦豪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观点来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