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这个月
中国文化中心邀您一同听一曲地道的黄梅戏
2018新加坡安徽文化年
——黄梅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
广告时间:2018年10月27日-28日 15:00
地点:中国文化中心四楼剧场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中心、安徽省文化厅
协办单位:新加坡戏曲学院
承办单位:安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演出单位: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
现28日场次有少量门票送出
快来报名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
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余四种分别为京剧、越剧、评剧、豫剧),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其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广告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
十八世纪后期,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广告行当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其中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小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小丑常手执长旱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多为配角;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正生又称挂须,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
类别
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类别
黄梅戏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等打击乐器伴奏,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后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增强音乐表现力,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
广告中国文化中心欢迎您
中国文化中心开放时间
China Cultural Centre Operation Hours:
周二~周日 TUE-SUN
11:00-17:30
公共假期除外 Except Public Holiday
中心图书馆开放时间
Library Operation Hours:
周二~周五 TUE-FRI
14:00-17:30
周六~周日 SAT-SUN
11:00-12:30 13:30-17:30
公共假期除外 Except Public Holiday
联系方式 Contact
地址Address:
China Cultural Centre, 217 Queen Street, Singapore, 188548
电邮 Email:
电话 Tel:
63511858 ext 8100
关注我们Follow us
我们期待真诚、朴素、有生活、有情感的文字。如果您有满意的文章、影评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作品想与大家分享,欢迎投稿,我们将择优选登!
广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