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某个下午,突然收到老板的群发邮件,告诉大家一位资深同事在前晚去世,让大家守望相助,共度时艰。
年纪渐长,慢慢的也快到了要接受同年龄段的人离开的年纪,可是毕竟这位同事才40多岁,家中还有娇妻稚儿,突然离去这个消息对大家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工作太辛苦?亦或是运动过量引起的?毕竟他也是参加过渣打马拉松的人,前不久还和大家一起划龙舟,绝不是那种大腹便便油腻的中年男,心血管疾病没理由这么快找上他啊。
广告等到告别会的那天,我终于知道了真正的原因,这不啻于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我的心上,打得我喘不过气来——夺走同事的竟然是抑郁症(Depression),而抑郁症让他选择了以一种很惨烈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爱和爱他的人们。
同事的离去对我打击挺大,他离开后的那个周末我一边在家赶作业,一边哭,心里特别难过。
这两年我都在系统地学习心理学,这期间也写过一些有关心理疾病的科普。自从开始学习后,我发现身边患上心理疾病的人真不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以上这些都是得到医生确实诊断的,而那些正在受到心理疾病折磨却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少。
新加坡社会服务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的数据显示,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时期受到不同心理疾病的折磨——心理疾病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罕见。
想要知道心理疾病有多普遍?我们不妨拿整天听到的糖尿病来做个比较——李显龙总理在2017年的国庆大会演讲中曾经提到,每9个新加坡人中有1人患上糖尿病——九分之一已经是形势严峻,那心理疾病八分之一的流行率呢?
广告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光抑郁症患者就有3000万人,如此庞大的数字,心理疾病比我们想像中的要常见得多。
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在你我的心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发疯?太作?想不开?太脆弱?能力太差没本事?
可是如果他/她就和你我一样,工作、生活、交友,外表上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在私底下,却承受着心理疾病给他/她们带来的痛苦,或是吃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呢?
同事离开后,前两天和另一个同事就他的事情有了一些讨论。这位同事本来就有医学背景,博士毕业后也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可是她的话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心理疾病的认知度仍然很低,普及相关知识任重而道远。
同事说:“我看他每天接送孩子都挺好的,碰到也会说说笑笑,怎么还会有想不开的呢?”
广告当我和另一个在大学教书的博士朋友就同事的离开感慨万分的时候,这位学者也不无偏见地说:“研究工作遇到瓶颈想不开了吧?”
如果说受到良好教育的学者也有这样的偏见,更何况教育程度没那么高的我们呢?
如果说身处象牙塔内的学者也认为抑郁症是因为病人想不开,我们又如何能寄希望于他们懂得识别并且给予病人及时的支持与帮助呢?
心理疾病和别的疾病没什么不同,这是一种病,甚至于说是一种慢性病——例如患上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就应该终生服药控制病情。
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很多时候他/她们的行为或是思想是没法自己控制的——例如患上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国称多动症)的孩子,他/她们不是不乖、不想好好学习,可是他们就是没法像别的孩子那样集中注意力以及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患上抑郁症的病人,他/她们就像被吸入了黑洞,不受控制地觉得绝望、无助,甚至有自杀得以解脱的想法,甚至付诸于行动。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年轻人和精神卫生”。
广告我们现在不时会听到年轻人自残,甚至自杀的新闻,每到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唏嘘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脆弱?可是你知道有半数以上的心理疾病可能早在14岁的时候就找上人了么?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暴食症这些都是在青少年中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就连我们常说的“发疯”的精神分裂症也有不少病人是在青少年期诊断的。
看了这些,你还会觉得心理疾病离我们很远,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只是自己太脆弱的问题么?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还有个内容就是提高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因为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才能更好地谈预防,并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更好的心理承受力;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我们才可能不要对其污名化,正视并且积极求助;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我们才可能平等对待身边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因为很有一天我们可能就成为他们。
(文:baby-兔猫)
广告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