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加坡使用简体字,而香港台湾使用繁体字

新加坡街头小贩中心

现在中国人腰包越来越鼓了,每年都有大批国人满世界转悠,出国游选择最多的目的地就是新马泰,特别是新加坡,属于华人世界,中国人觉得新加坡特别亲切,就好像是自己的远房亲戚似的。正如我们看到的,新加坡大街上汉字是简体字不是繁体字,难道简体中文不是大陆特有的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简体中文在新加坡的由来。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种族社会,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其他种族并存。据1957年人口普查统计,新加坡的母语群体有25个之多,因此素有“种族博览会”和“语言(方言)博览会”之称。

广告

新加坡官方语言有四种,其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一个人至少会说、会读、会写至少下列语言之一英语、马来语、中国官话和泰米尔语。现在新加坡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家里使用英语交流,而且是独具特色的singlish,口音特别重,说实话不太好听。在新加坡,普通话被称为华语。新加坡的华人也分为两派,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海峡华人在公共场合讲英语,在家里大多数都讲华语,还有很多人讲潮州话、闽南话。前者以陈嘉庚为代表,后者以李显龙为代表。由于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为了更好的与中国交流和方便暴增的中国游客,现在的新加坡也跟上形势利用户外广告等形式大力推广华语。

建国初期宣传画

我们有所了解,当初中国政府百废待兴时期,推广简体字主要考虑降低普通民众识字成本,从而降低教育成本,大幅降低文盲率,能够更快的恢复生产建设祖国。而新加坡使用简体中文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原因:第一,政府因本地华族学生在学习华文方面的困难,决定采用简体华文和汉语拼音。第二,希望本地华文的应用能和华文的根源地采用简体字的中国大陆挂钩,方便互相交流沟通。在1969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了《简体字总表》,收录简体字2248个,包括中国公布的所有简体字,国家法令规定标准汉字采用中国国家标准。这个过程说明新加坡对大陆地位的判断,认为大陆将在亚洲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晚用不如早用,根本上还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广告

台湾街头

港台地区一直延续用繁体字的传统。拿台湾举例来说,为什么没有推行简化字呢?

台湾在上世纪与大陆一直是敌对关系,大陆使用简化字,那台湾绝无可能仿效大陆。另外,台湾人口基数小,简化字带来的好处远远不及推广简化字本身的成本高,没有必要推行简化字。还有一个原因,繁体字是去台大陆人维系传统的一个很重要的根系,能不动尽量不动。

有关汉字繁简之争由来已久,繁体是相对简体而言,以前的字不叫繁字体而叫正体字。一部分人认为繁体比简体有文化,信息量大;一部分人则认为简体比繁体书写快效率高,简单说就是简体字好用,繁体字好看。汉字一直都处在变化之中,从李斯赵高等人规范各国文字时就大规模简化过汉字,创造了小篆。后来小篆变隶书。隶书顾名思义隶人书,就是底层人民使用的文字,比小篆简单多了。文字根本上还是沟通的工具,孰优孰劣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沟通顺畅,不存在繁体字比简体字优越,但不可否认的是繁体字在写书法时确实比简体字美观。

广告

新加坡华文发展史:

在殖民政府统治时期,新加坡的华族子弟主要是通过在自己的方言社区里的私塾教师的讲授来学习华语的。辛亥革命后,随着“国语运动”兴起,华语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和南洋各地的华人社区中展开。

在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之前,新加坡的华文应用呈现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和自造简体字并存混用的现象。1960年代新加坡开始使用简体字,是配合双语政策实施的一项改革。由于华语最困难的就是书写能力的学习,简体字可节省书写及学习的时间,因此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可简化华语的学习。

新加坡如何推广“标准语”:“多讲华语,少说方言”

广告

如前所述,新加坡华族内部多种方言混杂。

为了促进华语在社会上规范使用,消除华族内各方言群之间的语言隔阂,新加坡政府于1979年开始在全国举行“推广华语运动”,鼓励华人以普通话代替方言。

推广华语运动的开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92年,主要目标是让华语成为华人的共同语言;第二阶段从1991年开始,对象转为华人中的英语社群,目的是鼓励习惯使用英语的人士多讲华语,强调华语的文化价值。

1979年9月7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新加坡大会堂主持“推广华语运动开幕典礼”。 他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尽管在公共场所人们讲方言最为普遍,但如果家长愿意放弃方言以减少子女的功课负担,他们可以专心学习华语和英语。而政府将下令全体公务员,包括医院和诊疗所的服务人员,特别是负责柜台的工作人员,必须用华语与公众人士交谈。

“多讲华语、少说方言”的各项活动迅速推及全国,计程车司机、营业人员佩戴“我会讲华语”的徽章,各社团、会馆也纷纷成立推广华语小组。

广告

1979年10月30日,电视台为配合推广华语运动,推出了华语配音的电视连续剧《倚天屠龙记》,该剧是香港摄制的、在新加坡最受欢迎的粤语片;后来电视台又推出以华语配音的粤语武侠连续剧《萧十一郎》。这一措施一度受到方言视众的反对,尤其是老年人,但后期方言观众也逐步习惯了华语的配音。

1980年1月9日电视台播出了“两种语言的掌握和多种语言社会一一与总理一席谈”节目,由四位新闻从业者与李光耀总理畅谈语言问题。李光耀认为,会讲华语的华族人士应起带头作用,使华语能够迅速推广和普及,逐渐取代方言而成为华族人士的共同语。同时主张拼写华人姓名时, 应照华语的发音来拼写。

此后新加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华语运动月”,每次有不同主题,如1979年是“多讲华语、少说方言”,1982年是“在工作场合讲华语”。同时每年的“华语运动月”都要突出一个工作的重点或中心任务,比如1983年是“巴刹(市场)和食物中心”,1986年是“饮食业的经营者和华族顾客”,1987年则是“中元节集会”。

广告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1965年独立之初,我们决定推行华文为第二语文的政策是正确的。新加坡华族讲七种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说服大家一起改用华语。……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方言是真正的母语,华语不过是次母语。不过,再过两代人,华语就会成为新加坡华人的母语了。”

在政府的推动下,讲华语的家庭从1980年的26%增加到1990年的60%,数字还在不断上升。李光耀曾经这样分析:“使华族人士改变学习华语的态度,关键因素是中国的逐渐对外开放。不管是专业人士或督工,兼通中英双语的人都占有优势。再也没有人抱怨使用华语而非方言了。”

  • 发表于 2019-08-01 01:24
  • 阅读 ( 420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皇甫邦超

28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4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2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