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新加坡开展了“淘汰方言讲华语”的运动,规定了一项普及汉语拼音的硬措施,在运动中李光耀多次建议:新加坡应统一过去各种不规范的注音,华族人名和以华族文化为来源的地名,都应该采取汉语拼音来注音。但是在实施中遇到很多困难,一直没有实行下去。可以说,新加坡人在表达华文化的人名、地名时,基本上还在说“方言”,华族人名和地名不规范的拼音,成为淘汰方言的遗留问题,成为“说”方言的“死角”。
中国1958年实施汉语拼音方案,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在国际上发出《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要求:“ 汉语拼音” 作为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地名的标准,汉语拼音成为中国人名、地名的“外文版”。1982年,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 ISO 7098(中文 罗马字母拼写法),这对全世界的采用华语的国家或地区,如转写人名、地名时都要采取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新加坡的华文化名称汉语拼音化 ,与中国有所不同 ,对人名、地名的汉语拼音只适合华人及来源华文化的地名。一些罗马字母的人名地名,只要音译即可,如人名莱佛士(Raffles)城、布莱德(Braddell)路、伊丽莎白(Elizabeth)酒店等等,地名新加坡(SINGAPORE)、圣淘沙(Sentosa)岛、阿拉伯街(Arab St)等等。二来,一些以华文化产生的地名也还可以意译,不需要汉语拼音转写,如牛车水、裕华园等等,前者译为中国城,后者译中国公园即可。非华族的人名,以及原属于英国文化及马来西亚文化、印度文化而产生的地名,与汉语拼音没有关系, 这些地名也不需要汉语拼音化,只需要音译,即与发音近似的汉字对应即可,反之也可以意译,如地铁站英文名City Hall译为政府大厦、Queenstown译为女皇镇等等。
新加坡的华文化名称主要包括,一、华族人名、占新加坡总人口550万的75%以上;二、中国地名和中国名人姓名衍生出来的马路名、商标名、企事业单位名、建筑物名等等;三、其他来自华文化的地名。这些名称华文表达时没有问题,但是它们在转写时,以方言读音为基础,老式拼音为方法,就出问题了。新加坡的华文化名称汉语拼音化 ,主要是指华族人名及由华文化产生的地名,重点是一些以中国方言为读音如闽南话、粤语、客家话等,以旧的拼音方法拼写的如通用拼音、威妥玛拼音、粤语拼音的华人人名,以及与中国有关系的地名。
即使是与华文化有关的人名地名如都要改,也很困难。一是法不责众。由于不规范的太多,有可能会引起众怒,引来大家的反对。二来还有行政上的问题:街道名称、姓名改成汉语拼音后,路牌、个人身份证、名片、公司及官方记录都必须修改,工作量太大。三是历史及感情问题,一些以方言音译而又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名称,如果改用汉语拼音,会给人文化遗产遗失的遗憾。另外一些以人名取名的马路街道, 改了也会引起剥夺人民怀旧的感情问题。新加坡在推广汉语拼音时就遇到这个情况,如对宏茂等地名改为汉语拼音的问题,由于反对的人太多,只好作罢。
可见,推广名称汉语拼音化的问题情况十分复杂,有时可能比淘汰方言更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类解决,先易后难循环序进分步进行。
首先是学校校名的问题,虽然也是五花八门,但是相对简单一些,大部分学校名称的拼音是规范的, 这样就可避免法不责众。除莱佛士、淡马锡等外来语的学校名称,以及英文意译的学校名称如共和(Republic)理工学院等外,华文化的学校名称转写不规范的主要有,方言拼音的,如义安(NGEE ANN )理工学院、 (义安一词来自广东省的潮州人1854年创办的义安公司,以前潮州府称为义安郡。义安汉语拼音为YI AN) ;丰嘉(HONG KAH 汉语拼音为 FENG JIA)中学;有老式拼音的,如耘青(YUAN CHING 汉语拼音为YUN QINQ)中学,也有是以附近路名为学校名称的,如立化(汉语拼音为 LI HUA)中学,创立于1956年,是新加坡第一所华文中学,该校的名称立化,华文蕴含着立德立功,化愚化顽的教育意义和使命。后来搬家到新校址,以所在的路名River Valley Road来定英文名,与立化没有任何关系,搬家把学校英文名称搬’’丢’’了。德明(汉语拼音为 DE MING)中学,也以所在的定明路(Dunman Road)的拼音为名。这类学校名称不但是汉语拼音的问题,也存在翻译和命名的问题。
学校是学习华语的地方,如果不规范,在教学汉语拼音时,学生就可能会提出疑问,联合国规定汉语拼音是转写华文地名的国际标准,其他一些学校的学校名称是按照汉语拼音的要求来转写的,我们学校的名称转写为什么不执行?二来,假如考试汉语翻译英文,名称怎么翻译?长期下去岂不是误人子弟。二来从学校改起,等于从根本抓起,学生知道汉语拼音是国际标准后,毕业后到社会上都会自觉地执行汉语拼音的要求。第三是对不规范的地名拼音有促进作用。许多学校的名称是和地名、企业名称连在一起的, 学校拼音改正后,可以促进地方、企业名称转写的规范。
第二是人名。在人名问题上,汉语拼音化阻力也很大,不规范的拼音先入为主,习惯成自然了,很多人不愿意改。新加坡许多华人在出生时还没有汉语拼音,甚至没有华文姓名。有的是先有英文姓名,后有华文姓名,拼写也是老的拼法。华人姓名的拼音是五花八门,有方言音译的、有英文音译的、也有老式拼音和汉语拼音的等等,同是中国人,福建与广东人的姓名转写就不一样,如福建的吴是Goh、张是Teo、梁是Weo、杨是Yoo;广东的吴是Ngo、张是Cheong、梁是Leong、杨是Yong。还有其他地区方言,拼写都不一样,最多的有五种,如姓黄的 :Huang、Wong、Ng、Wee、Ooi等,陈姓的,有:Chen、Chin、Chan、Tan等等,中国人常说,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在新加坡,一笔就能写出五个”陈”字。有陈姓的人就说,政府要我的孩子的姓从姓Tan(福建方言音的陈姓)改成姓Chen(汉语拼音的陈),那么,我的孩子就不跟我姓了,和我还有什么关系呢? 除了汉语拼音姓名外,有些人还保留方言拼音和英文姓名,一个人就有3个转写的名字,造成了新加坡华族人名的混乱。新加坡人的英文姓名,到了中国后就变得很怪异,是听不懂、看不懂。如时任新加坡政府副总理吴庆瑞在中国访问时,姓名的拼音为Goh Keng Swee,中国人听不明白更看不明白,后改为汉语拼音的吴庆瑞Wu QingRui,才听明白、看明白。
对这部分人应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对老人,提倡他们姓名转写采用汉语拼音,不作为强制规定。对新出生、新上学的人,要求英文名字采用汉语拼音。 新加坡教育部从1981年起,就推行华族学生姓名汉语拼音化的政策,从幼儿园起,所有学生的姓名必须采用汉语拼音,先书写汉语拼音姓名,后书写华语姓名。在人名的问题上,只是时间问题,等到新出生、新上学的华人姓名的汉语拼音化逐步实行后,自然而然华人的转写姓名会逐步统一到汉语拼音上来。
第三是“名人”,如有些人虽然去世了,他们的姓名还“活着”、还在使用,这些人名有的是和地名连在一起的。如孙中山纪念馆、陈嘉庚站 等等,如用老的拼音,别人就会看不懂, 如陈嘉庚,大陆转写时都是汉语拼音Chen jia Geng,新加坡转写用的是方言的老拼音Tan kah kee,并且用做一个地铁站的站名,不了解内情的人就会提出疑问,我要到“陈嘉庚”站,规范的转写应该是Chen jia Geng站,新加坡怎么写成Tan kah kee站?这怎么看得懂。还有一些中国历史名人用作路名的,如李白Lipo道、杜甫Tufu道、东坡Tunpo道等等,都是不规范的。
“孙中山”在大陆用作地名的地方很多,如中山市、中山路、中山陵、中山公园等等,原来的拼音也是五花八门,现在逐步统一用Sun ZhongShan,或ZhongShan。新加坡仍然用老的名字老的拼音Sun Yet Sen(孙逸仙),这与中国就对接不上,有人就会以为另指他人。新加坡对孙中山的拼音,也应该改为汉语拼音Sun Zhong Shan(孙中山),即使用孙逸仙(Sun Yet Sen)也要改为汉语拼音的孙逸仙,这才符合国际标准的转写要求。
第四是“名企”,这里名企是特指以人名命名的企业,同时包含一些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大楼、别墅、喷泉等建筑物,如林志源(LIM CHEE GUAN)肉干、 老曾记(Old Chang Kee)、刘(LAU)氏企业、黎(LAI)氏企业和陈延谦(TAN EAN KIAM)大厦、周氏(CHOU)大厦、陈金声(TAN KIM SENG)喷泉、虎豹(Haw Par,汉语拼音为HU BAO)别墅等等。现在的拼音是方言加老拼法,两个都淘汰了,今后企业和宗祠后代的姓的拼音都不一样了,陈(TAN)改为(Chen)了、林(LIM )改为LIN了、刘改为LIU 了、黎改为 LI了,家业还怎么继承,这一类企业,有的就是政府不要求改,自己也会主动去改。当然,对于已经与商标融为一体的姓名拼音,可以看作商标图案了不必改,就像大陆对老字号商标的处理一样,图案可以用的繁体字和老的拼音。对不愿意改的,政府可做出规定,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更改。
陈氏宗祠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是与“根”割开了,大陆的陈氏宗祠有的和新加坡是一个陈, 是新加坡陈姓的“根”,解放前都一样用老的拼音,现在不一样了,人们就会怀疑是否是一个陈了。子孙后代也成问题了,小孩姓转写已经改成汉语拼音陈Chen了,宗祠不改还是Tan ,汉语拼音里这个字母读“谭”,也能是姓,这个宗祠堂是是“陈”家的还是“谭”家的就成问题了,今后还怎么认祖归宗?
第五是中国地名,即以中国地名作为新加坡马路的名称,如北京街Pekin St、南京街Nankin St、福建街Hokien St、广东街Canton st(注:广东民路Cantonment RD为英语音译,与广东省没有关系)、厦门街Amoy St、海南街Hylam st、洛阳道Lok yang way、潮州街Tew chew st、苏州通道Soo chow Dr、香港街Hong Kong St 、上海街Shanghai st等等,这些地名转写在中国早已改为汉语拼音了,在新加坡只有上海街Shanghai st改了,是规范的,其他都未改,这就会出现一名两字的现象。假如有人在新加坡用英语简讯约一个中国人在Amoy St(厦门街)会面,中国人很可能看不懂,交流就成问题了。 地名复杂的是香港街等地名的拼音,香港的现在拼音还是方言和老拼法没有改,从长远来看是非改不可的,新加坡可以超前改,既符合规范,又对香港的拼音改正有促进。 现在汉语拼音已经为华文名称转写的通用语,新加坡还在用老黄历,笔者站在(南京街)Nankin St、(福建街)Hokien St上,看到这些老地名,仿佛又回到了解放前,不知有汉。一个去新加坡旅游的中国人说,新加坡的一些地名路名,中文和英文是驴头不对马嘴,根本对不上号。
第六是关联地名。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地方的名称是相连的, 如丰嘉中学和丰嘉坊的地名拼音是一样的;如耘青中学和耘青路名拼音是一样的;义安学校的名称和义安公司、义安大厦的拼音也是一样的; 虎豹别墅和虎豹大厦、虎豹中心拼音是一样的;陈金声(TAN KIM SENG)喷泉和金声路、金声道、金声径拼音是一样的,原拼音改正后,可以举一反三,促进关联名称转写的规范。第二是企业和商标转写规范后,汉语拼音会随着商品进入千家万户,对宣传推广汉语拼音有作用, 促进汉语拼音的推广。
第七是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地名复杂的是,如何区分来源华文化的地名和罗马字母的地名,它们的特点是,一个是由字组成,一个是由字母组成的。这里主要看音节,华文字是方块字,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分开读,如虎豹别墅、蔡厝港、宏茂桥等等 。来源罗马字母的名称必须连读,如圣淘沙、莱佛士、淡马锡等等 ,但是也有可以分开读的,如樟宜(Changi)机场,却是来自马来语樟宜村,但是受到了华语的影响,如樟字就是指樟树一类植物。新加坡有很多地名,虽然来源于非华语,但是受到华文化的影响逐步演变,有的已经分不清词语的来源了,如文礼、文庆等等。这类地名转写是否可按照这一原则,即可分开读的拼音采用汉语拼音,不可分开读的用原来的拼音音译。按照这一原则,樟宜机场等地名的转写,还是改为汉语拼音Zhang Yi(樟宜)为好,因樟宜机场与中国及世界联系太多,按照国际标准转写好处多多。
第八是不规范的拼音转写的地名。国际标准虽然规定对人名地名的翻译,原则上采取音译,但是新加坡的一些地名还有音译加意译的,这是典型的杂糅,如裕廊景Jurong Ville中学,裕廊来自Jurong的音译 ,“景”Ville来自英文的意译,也很牵强,英文Ville原意为‘’城市、区、镇‘’,正确的转写应该全部音译,为裕廊威利中学。还有文园(Boon Lay Garden)小学,“文”是来自附近地名“文礼”读音“文”字的音译Boon,园是来自英文公园Garden意译。无独有偶,新加坡西边有一个裕青民众俱乐部的名称,裕来自Jurong的音译 ,“青”来自英文绿色Green的意译。其实,裕青的名称应该音译为汉语拼音YU QINQ ,相距不远的有一个裕华俱乐部,其转写名称就是汉语拼音YU HUA,这才是正确的,人们也好理解,在网上电脑也好翻译。
中国在解放前,人名、地名转写时都是采用老的拼音,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名,北京、上海等地名,在推广汉语拼音化后,转写时都改成了汉语拼音了。韩国的首都汉城,用了几十年了,由于不规范,还是按照国际标准改为音译的首尔。可见地名的变动也要与时俱进。新加坡虽然人名地名的汉语拼音化阻力很大,方言先入为主,习惯成自然了,很多人不愿意改,但是,新加坡还是知难而上,在人名问题上,华人出生登记及上学必须要有汉语拼音姓名,在地名问题上,能改的尽量改,如地名义顺的拼音,从方言的Nee Soon改成汉语拼音Yi Shun,后港从Ow Kang改为Hou Gang,上海街的地名改为汉语拼音的Shanghai 等等,可见,这项工作并非是不可能的。目前,新加坡已经成功淘汰了方言,方言是一些华人名地名不规范拼音的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规范统一只是迟早的问题。语言的问题急不得,有的只有慢慢来,功到自然成。
新加坡是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应该带头执行国际标准,新加坡的华文化名称汉语拼音化,是淘汰方言运动的继续与深入,如果说淘汰方言是一场语言革命,推广汉语拼音就是一场文字革命,任重道远。这也是李光耀生前未完成的愿望,在李光耀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最好的纪念就是完成他未尽的事业,推动华文化名称汉语拼音化。
作者:田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