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狮城驴友的小伙伴们在新加坡美术馆度过了一个艺术氛围满满的下午,有了小伙伴Bing的讲解,让大家得以与艺术家交流,理解艺术背后的故事。
作为2018年新加坡艺术周的部分福利之一,美术馆在此期间免费开放,而我们抓住了福利的小尾巴。
了解国家美术馆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所在建筑的前身是旧时的国会大厦与最高法庭。两座建筑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连接处由铝合金的叶片状材料铺满,由树状支柱撑起,阳光透过缝隙洒下,仿若漫步雨林之中。
旧市政厅现在是许多艺术作品落户的地方,也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会在此定期展出。而旧法庭则更像是一个记录新加坡历史的国史资料馆,每一份决定了新加坡走向的文件,每一个见证了这座小岛变迁的签名,都安静地躺在陈列柜里,注视著后人稚嫩的脸。
Siapa Nama Kamu? 你的名字是什么?
由一副1959年的油画《国语课堂》开始,这部分展览收录了从19世纪至今的新加坡艺术作品。
“Siapa Nama Kamu?”(马来语,意为“你的名字是什么?”)一句简单的基本会话,写在画中的黑板上,学生并不是小孩子,教室也像临时搭建,灯光昏暗似乎是晚上……这正是那时的光景:来自各地的人们或是逃难或是迁移,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宗教,大家都在此相遇,询问彼此的姓名后在此落户生根,互相扶持。
CHUA MIA TEE
National Language Class, 1959
Oil on canvas
猜猜图中哪一位女士成为了画家的妻子?
Georgette Chen 张荔英
1.Portrait of Eugene Chen, c.1940
2.Lotus in a Breeze, 1970
3. Self-Portait,1946(左) & 1934 (右)
Oil on canvas
张荔英是主讲人Bing最喜欢的一位艺术家,她出生于巴黎,与年龄相差甚远的先生坠入爱河,早年往返于上海与香港,先生不幸去世后她选择定居新加坡,后任教于南洋美术学院,也许热带温暖的风为她的心送去了温暖的慰藉。
这里有一些关于张荔英的纪录片,有兴趣的你也可以点开来看看。
https://www.nationalgallery.sg/see-do/highlights/the-worlds-of-georgette-chen
Goh Beng Kwan 吴珉权
Black Afternoon, 1963
Mix Media
你能感受到作者想通过作品所表现的愤怒情绪吗?
Teo Eng Seng
The Net: Most Definitely Singapore River, 1986
Paperdyesculp and Net
由该作者自创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他对新加坡河污染的思考。
Kim Lim
Echo, 1967
Stainless steel, enamel paint and zinc coating
现代艺术往往令人疑惑,Echo,回声,也许作者在寻找聆听者的回响。
这些作品陪伴着新加坡的“国语”由马来语变成英文,见证了刚独立时的新加坡由一个不被看好的小岛变成今天的经济文化繁盛的小红点的精彩故事。
“Siapa Nama Kamu?”我想,这些作品也穿越了时空在问这个国家。而新加坡用几十年的岁月骄傲地回答: “Singapore”。
Law of the Land
离开旧市政厅,来到了旧法院,这里的展览了新加坡从英属殖民到独立建国的宪政发展。展出了23件珍贵的文献资料,每一件都见证了新加坡法制史的发展与国家走向独立的历程。
存放卷宗的图书馆,由于地基沉降,二层已不允许游览。
右侧的两块板上刻有历任大法官的名字,直至法院搬迁至新址。
奠基石。
小伙伴们体会了一把被“关押”的感觉。为了防止囚犯自尽,这里厕所冲水的拉绳都设在牢房外。而上庭的时候,犯人只能从一条狭窄的甬道经由地下前往被告席。
其他展览
除了欣赏了新加坡本地的艺术作品与历史,我们还额外浏览了同期展出的法国画家莫奈、菲律宾画家Juan Luna、印尼画家Radem Saleh以及吴冠中先生的作品。
合照时间
感谢参与的每一位狮城驴友小伙伴,也感谢我们的讲解员Bing(左5)
讲解员Bing(左)与狮城驴友的柚子Vera(右)
最后,特别感谢Bing专门为狮城驴友的小伙伴们安排的本次行程!
图文原创自“狮城驴友”的小伙伴柚子Vera。“狮城驴友”由居住在新加坡,游过6大洲40多个国家的校长Harry创办,是专为居住在新加坡的旅行爱好者们提供旅游资讯的信息平台。口号:"世界那么大,从狮城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