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福布斯》网站发布了一份,
2018年全球最堵城市排名。
这份排名是由荷兰一家数字地图公司,
根据司机、当地城市规划部门,
和主机厂提供的信息,
以及通过导航设备、智能手机收集的,
匿名GPS数据计算得出的。
绘制出了一份覆蓋全球56个国家,
403个主要城市的拥堵排名。
广告其中,中国有22个城市上榜,
不过最堵的却不是北京。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到底哪些城市榜上有名,
以及榜单中揭示的,
拥堵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衡量一个城市的拥堵状况,
有很多种维度,
比如拥堵的时长、拥堵的里程等。
但这份榜单排名的依据是,
额外通行时间的增加比例。
也就是对每个城市,
先测出一个完全不堵车时的通行时间基线。
再分析这个城市全年的通行时间,
之后就能得出每个城市,
全年平均需要额外支出的通行时间比例。
照此标准,我们先来看一下最堵的前10名。
广告印度孟买是去年全球最堵的城市,
司机平均要多花65%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而且前五名中就有两个印度城市。
但其实印度2018年的汽车销量才不到400万辆,
不论销量、保有量和发达国家都相去甚远,
印度的堵车主要是因为严重落后的道路建设,
和混乱无序的交通造成的。
而且这全球最堵的10个城市,
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
而那些人口、车辆高度集中的国际化都市,
反而没有那么堵。
例如,伦敦、巴黎、纽约、大阪,
分别排名40、41、42、43。
所以人多车多并不一定造成拥堵,
道路资源和汽车的增长不匹配,
才是拥堵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
北京、上海、深圳并不是最堵的,
反而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拥堵更加严重。
广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上榜这份全球最堵排名的中国城市都有谁?
其实,新加坡的公共运输一直全球领先,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被称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其内在的支撑要素之一就是保持了城市交通的便利和通畅,实现了基本无堵的目标。在车价较高的情况下,选择公共运输出行绝对是明智的。
根据麦肯锡公司调查结果,如果从基础设施可用性、财政可行性、有效性、方便性和安全性等5个方面来看,全世界交通系统最发达的城市就是新加坡。用数据说话:在新加坡,市中心平均车速为每小时28公里,快速路平均车速为每小时60公里,超过95%的快速路和主干道在高峰期没有拥堵。
从行政架构上,新加坡建立了一体化的陆路交通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
1995年合并了新加坡地铁公司的车辆管理所、前公共工程局道路交通处以及前通讯部的陆路交通处,组建陆路交通管理局,负责制定交通发展政策与战略,道路、轨道交通与公交车网络规划,道路、轨道与乘客基础设施发展与设计和建设项目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包括非法停车执法),道路结构与设施维护以及监管公共运输和车辆等,有效避免了“政府多头、九龙治水”的低效率。
广告其次,实现陆路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规划的统一。
从1971年起,新加坡的陆路交通规划正式与土地使用规划统一。经过40多年的实践,陆交局与其他政府机构密切合作,形成了一套合理的城市“组织”策略,将土地利用、新镇规划和交通规划,甚至公园绿地规划等方面高度整合。
这种经过各方面整合主要体现在:
中央商务区增加住宅和服务设施等复合功能,减少高峰时段交通流量;
各个新镇在住宅标准和公共设施配套方面的标准相当均衡,最大限度降低日常生活对交通工具的依赖;
公共娱乐和休闲设施分布在公交可达性最强的镇中心和邻里中心,居民通过镇中心的公交换乘枢纽与城市其他区域连接。
这种综合规划形成了不同尺度层级之间工作居住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充分整合的网络,也在硬件上保障了居民出行公交优先的常态。
新加坡轨道交通全长229千米,每天承载300万人次,公共运输出行占机动交通出行的67%。规划至2030年,提升公共出行率至75%,85%的公交使用者门到门的出行时间在1小时以内,80%家庭步行10分钟以内能到达地铁/轻轨站。
广告此外,将地铁/轻轨站、巴士站与商业、住宅相结合设置,形成一体化的换乘枢纽,打造无缝衔接的出行环境,大大提高公共运输的吸引力。
在周末及假期关闭市区内的机动车道,鼓励人们采用步行或者自行车出行,培养市民绿色出行的良好习惯。
坚持“行人优先”的理念,设置斑马线、行人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保证行人的安全和步行道的连续性。
减少机动车道空间,使得人流量最大化而非车流量最大化:设置全天候和高峰期公交专用道,减少道路机动空间,比如将城市道路上原有的五条机动车道缩减为两条车道,其中一条为公交车专用道,剩余三条车道改造成步行道及自行车专用道,打造更适宜行人、骑行者的交通环境。
此外,针对私家车,在新加坡各种马路上,特别是比较繁忙的马路上,都可以看到上面的电子收费口。这个电子收费口在繁忙时段(比如早上6-8点)收取额外的拥堵费(1新币到3新币不等),以缓解该路段的拥堵状况。
广告既然新加坡公共运输这么方便,那我们来一起看一个视频,了解下如何在新加坡坐公共运输省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