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员打比方说,如果我们进了一家商店,店主不喜欢卖东西给我们,我们不能勉强店主卖,我们只能离开。我觉得从逻辑上讲,德士也算公共运输系统,与私人商店不一样。另外,德士司机说赶时间只去车程五分种的地方,不去二十分钟的我的住家地址,但最终花了超过三十分钟赶我们下车。
新加坡无良德士拒载客~
我多年来习惯自己开车,很少使用公共运输系统,比如地铁、巴士和德士。但我 常听到很多同事抱怨等不到德士,或者繁忙时段等德士大排长龙,有时等上一个小时也不奇怪。
广告朋友分享,在一次下大雨的夜晚,在室内体育馆看完演唱会出来,等德士的队伍已经排到看不到尾,这个时候不管什么叫车软件都不起作用,都是没有车或者等车时间超过1小时,车资也是极高,因为需求太大,这个时候就知道什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再有钱也找不到计程车。
本地几大常用的德士公司都有自己的APP,电召也很方便,加上Grab,Gojek等,其实应算是有很多找计程车的选择,只有居住在本地的人才熟悉使用这些工具,但在一些特殊地点例如乌节路,金融区和很多热门景点,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时还是碰到找不到车的情况。 本地人尚且如此,外来游客的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游客只是来新加坡游玩几天,没有这些电召APP的账号,只能到指定地点排队等车,即使遇上任何不好的等车经历或者被拒载,也是投诉无门,或者玩几天就离开这里,时过境迁也许淡忘了这种不高兴的经历,但 这肯定对新加坡会留下负面印象。
广告外来朋友通常也不太懂得坐巴士与地铁,所以他们非常依赖德士。虽然游客没有投诉,但毕竟有不好的经历,这 对我国打造高效率智慧国以及以吸引游客为目的的宗旨相违背。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原因何在?是德士太少吗?还是因为Grab等私人计程车的出现对传统德士造成了冲击,从而打击了传统德士的士气,影响了他们的生意,导致德士司机情绪化,所以 会挑线路以图增加收入导致容易拒载。
4月30号,我招待从香港和德国来新加坡旅游的朋友,我因喝酒所以不开车,在晚上11点前,我想找代驾但要等四十分钟,Grab 也多次叫不到,只好在滨海舫的德士站排队等德士。
广告我们排在第二位,等了二十分钟才轮到我们,结果上了红色车身的德士,司机询问我们去哪里,他说 因他赶时间只去牛车水,而拒绝载我们回家。
我的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拒绝下车,就这样僵持不下。司机警告会报警并且真的报警了, 十五分钟后,警车来了。两个员警把我们当犯人一样,登记我们的身份证与护照号码以及电话号码,并告诉我们司机有权不载我们,这是真的吗?
警员打比方说,如果我们进了一家商店,店主不喜欢卖东西给我们,我们不能勉强店主卖,我们只能离开。我觉得从逻辑上讲, 德士也算公共运输系统,与私人商店不一样。另外,德士司机说赶时间只去车程五分种的地方,不去二十分钟的我的住家地址,但最终花了超过三十分钟赶我们下车。
广告我上车前确认车顶接客的灯是亮的,挡风玻璃前也无放“牛车水”,是我们四个人上了车后他才问我去哪里,但警员说有什么不满可去LTA投诉。
最终我们妥协了,又多花了十五分种才电召到蓝色车身的德士。我们上车后把不愉快的经历告诉司机,他说这是不应该的,但 常发生在红色车身的德士上。
因 蓝色德士公司对德士司机要求有高低之分,这是我等一次听闻!老实说,我也很忙,根本无时间去投诉。怪不得新加坡人真的很喜欢投诉,因为不投诉就解决不了问题。
广告由此可见,虽然本地公共运输系统发达,但还是不够完善,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亦因不能满足国人的出行需求,所以即使新加坡拥车证价格与供车费用居高不下,但买车的人还是趋之若鹜,即使价钱再高也愿意买一辆车,以减少出行的不便。
在香港,德士牌照费很高,大部分都是自雇人士,服务态度与质素都很好,我也从未试过打不到德士,所以在香港 Grab 或 Uber 都不能占据市场或得到生存。
我常进出新加坡机场,德士大哥常常都说排队一个多小时才能载到顾客,但Grab 不用排队就能用收费更便宜去抢传统德士的生意,这公平吗?另我也建议政府应立法规定德士公司与电召APP 的公司在繁忙时间要照顾公共利益, 规定特定的车队数目不能用电召形式接客,要照顾排队的乘客。
广告也盼望交通警察或有便衣执法人员加强对拒载司机的执法,不要让一小部分乘客不愉快的经历影响了新加坡整体计程车的形象,留下管理不到位的印象。 但愿日后新加坡地铁与德士的问题都能一并解决,那到时我可能也可以放弃拥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