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王乙康说,实行科目编班制将进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因为教育部将按照学生的长处或短处来教学,为学生提供更“量身定做”的教育体验。
分流制度虽然将被逐步取代,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不会改变,科目编班反而能为学生提供更“量身定做”的教育体验。
教育部长王乙康昨早以三巴旺集选区议员身份出席年度社区活动“坎贝拉日”,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这点。
他上星期二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教育部开支预算时,宣布中学将在2024年全面推行科目编班,让学生根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
广告综合过去几天所收集到的反馈,王乙康指出,一些家长在读到“分流制将被废除”的新闻标题后,很自然地产生疑虑,担心班里有学术程度不同的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放慢教学速度以配合所有人。
对此,他回应说,尽管分流制度将逐步取消,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会改变,反而将进一步深化。这是因为教育部将不再根据源流来划分学生,而是实行科目编班,按照学生的长处或短处来教学,提供更“量身定做”的教育体验。
不过王乙康也坦言,延续因材施教和分班学习的做法,引发了家长的另一个疑惑,即标签效应会否残留,让一些学生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对此,王乙康以教育部在2008年全面取消小学阶段分流制度、改为科目编班的经验为例指出,这项举措的效果显著,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标签效应。
他也解释科目编班的具体落实方法,以及这如何有助破除标签。
王乙康说,假设“小明”的小六会考英文和科学成绩优异,数学和母语却考得不好,以致会考总分不大理想。
广告在分流制度下,即使小明的英文和科学程度较好,他或许还是会被编入普通学术源流,所有科目都须按该源流的水平教授。“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会感到自己被约束,被放进一个大罐子里,而罐子上贴著‘普通学术源流’的标签。这并不利于他的发育。”
但在科目编班下,教育部虽然仍将根据会考成绩为小明分配中学,但校内将不再分流,意味着小明的级任班上会有学习能力和会考成绩各异的同学。
“他们一起学习美术、音乐、体育和公民教育。在这些科目上,学术程度不一样并非大碍,我倒觉得,在这些科目上,最好能有学习能力和背景各异的学生一同学习。”
只有在修读学术科目时,小明才会被分配到符合自己水平的班上。
社会有责任“去标签”
此外,王乙康也强调,造成歧视向来不是政策的出发点,而是一种社会反射动作,因此广大民众也有责任去认识到每个人的优缺点不同。“标签无处不在……我们是否希望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一道墙,取决于社会的选择。”
他认为,我国并非无力对抗标签效应。“如果政府政策、政治领导人和社会领袖能继续为社会指明正确方向,那随着时间推移,我相信国人将知道什么才是对我国社会有利的。”
王乙康也回应了科目编班为何到2024年才全面推行的问题。他指出,过渡到新制度“相当复杂”,因此教育部明年将先在25个试点学校采取科目编班。
广告他坦言,许多中学也毛遂自荐,希望成为试点学校,但为确保试点计划的成功,王乙康认为第一年还是限制在约25所学校较为妥当。
这意味着,2024年是这项改革的终点而非起步,从现在至2024年,将有越来越多学校采取科目编班。王乙康说,到了2024年,教育部需要做的只是将课程更名为G1、G2和G3,并推出统一的中学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