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日讯)每天收档后,还要加班“12个小时”,大巴窑老字号粿汁小贩,宁愿牺牲睡眠时间,也要为顾客准备好最齐全的粿汁配料。
这档口历经52年风雨,却30年不起价,卖的不只是传统美味,还有浓浓的人情味。
一天开档五个半小时,准备食材功夫竟要12个小时。粿汁小贩每天工作18小时,长年睡眠不足却无怨无悔,只为让顾客吃到一碗满意的传统粿汁。
每天开档需让顾客有16种配料选择,这是大巴窑4巷第93座巴刹粿汁摊主萧锦成(56岁)数十年来的坚持。记者发现,这坚持是萧锦成夫妇长期牺牲睡眠时间换来的。
广告萧锦成说:“我们傍晚5点半开始卖到晚上11点收档,然后开始清理大肠和其他材料到天亮,单单洗猪大肠就要花六小时。准备到差不多早上11点我们才回家睡一下,差不多睡两三个钟头,下午三四点又来开档了。”
萧锦成夫妇每天工作18小时。(梁麒麟摄)
30年不起价 不亏就行
30年不起价,老板说:“赚一点就好,不要亏就行“。
老档口和老顾客之间的买卖,充满浓浓的人情味,30年没起价的经营,完全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定律,但这件事在萧锦成口中说来,却只是云淡风轻。
“上一次起价是几时我都不记得了,应该有二三十年了,连顾客都叫我该起价了。现在外面吃粿汁,一个人最少都要六块钱,我们这里两个人吃才八块多。”他形容说很多顾客都是老街坊,有些客人三代人都来吃,也有些到澳洲做生意的国人,每次回来都特地来光顾。
不过面对成本不断上涨,萧锦成说自己也快撑不住了,接下来或许会考虑稍微调整价格,生意才能继续走下去。
无招牌变独家52年无招牌,“大巴窑巴刹粿汁”成独有商标。
广告萧锦成形容,以前的小贩档口大都没有招牌,档口的“粿汁”两个字,沿用至今。
“以前这里是大巴窑第一个巴刹,大家只要说去大巴窑巴刹吃粿汁,就自然知道是我们的摊子……”
跨国公司主管 小贩梦不灭 发扬父厨艺
掌勺43载夺国际大奖 他却乐当“HDB大厨”(意指组屋大厨)。
1967年,萧锦成的父母就在这个巴刹开始卖粿汁,他从小就到档口帮忙。读中三那一年,他的父亲不幸离世,他辍学帮母亲打理档口,服完兵役后正式接手,23岁婚后和妻子一同经营生意。
每个传统小贩都有自己的坚持,对萧锦成来说,那便是母亲流传下来的粿汁做法不能改,粿汁配料不能少。
他说:“大肠头、大小肠、五香、鱼饼、卤肉、鸡蛋、豆卜、咸菜等,卖粿汁一定要有这些料,这就好像我们出门要穿裤子穿衣服一样少不了。”
他说,以前贩卖的配料有18种,现在少了猪血和猪肺,剩下16种已是“不能再少”。
随着孩子长大,两夫妇年纪也渐长,如今档口周一和周四休息,这两天便是他们“补眠”的日子。
一碗热烘烘的粿汁,是小贩的心血结晶;16种不同的配料,让顾客凭喜好选配搭。 夫妻共同经营档口,合作无间。(梁麒麟摄)
不让孩子接棒
不愿孩子“步后尘”,萧锦成没有把手艺传给儿子,也拒绝让他接手生意。
萧锦成今年31岁的儿子是厨师,数年前曾提议接手老爸的摊位被拒。
他说,做这行不简单,压力大,又不是赚很多钱……
“当顾客大排长龙时,肚子饿想要吃饭也不行,生病也得硬撑著,我也想过要放弃……”
如今他没接班人,“档口能做多久就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