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写了一篇《上海、香港、芬兰三地学生对比,教育的差异让人目瞪口呆!》的文章,后台不少妈妈留言让我说说新加坡教育。
关注新加坡教育的都知道,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一直都受到全世界的肯定。
新加坡的教育有多牛?
哈佛大学在中国录取率不足0.5%,但在新加坡的录取率却高达14%;就连三年一次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的前三名,也是常年被新加坡霸占着。
有目共睹的好成绩,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走上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的“先进”理念,让很多国家都望尘莫及、连连称赞。
但被捧上天的新加坡教育真的是完美无缺、毫无瑕疵吗?
讲新加坡教育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新加坡这个狭小的岛国。
新加坡,人口500万,面积只有北京的1/23(什么概念?也就是北京朝阳区加半个丰台区那么大),面积小,人口少,自然资源匮乏,却是全球经济强国。
很多人说,新加坡成功的秘诀在于它的教育制度,这话确实不假。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说新加坡的“前世今生”。新加坡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将新加坡建成了国际贸易港口,后来,新加坡脱离英国统治,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两年后,为避免发生冲突,新加坡被分离出联邦,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新加坡,迫切需要国家的自立自强。
对于先天条件并不好的新加坡,靠什么来实现独立自强呢?
新加坡政府很快就意识到,劳动力是新加坡的唯一资源,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唯一途径。
就像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的那样:
“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不过是聚在一个小地方的一群人而已,我们需要使其他国家的公司相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是不错的合作伙伴。”
可以说,新加坡重视教育,是新加坡政府破釜沉舟一举的发展战略和希望。
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和客观现实下,似乎注定了新加坡教育要走一条非同寻常的路。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我们都觉得孩子应该接受相等的教育,但是新加坡不这么认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主张从小根据学生能力,实施分流教育,强调精英主义和竞争。
和中国不一样,新加坡教育体系非常复杂,看似选择很多,实际上,是包裹着因材施教的温情外衣,残酷地把学生进行一轮轮的分流和筛选,留下最最优秀的重点培养。
换一句话来说,我们谈“考”色变、决定命运的高考,他们在小学六年级就经历了。
看看下面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分流制度,你还会骂国内孩子学习压力大、骂中国考试等教育制度不合理吗?
新加坡教育分流图
在我们不以为常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新加坡小学阶段便已经要面对两个重要考试,小小的年纪就要面对沉重压力:
第一次分流考试在小学三年级,这是一个新加坡官方称之为“高才教育计划”(GEP)的筛选考试,所有学生都参加,但仅有1%的学生能被这个计划选中,直接进入GEP班接受专门的教育,由教育部精心挑选的培训老师负责教导,让这1%的尖子生得到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把未被选中的99%的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
第二次分流是小六会考,不夸张地说就如同我们的“高考”,小六会考根据成绩入读三种不同的课程班:快捷班、直通车、高才班。
如果说GEP只是决定了少数人的命运,那小六会考则是对所有小学毕业生的彻底分流,决定了学生的毕业去向和能够就读的中学,以及他们今后能接受的教育,而教育将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他们的未来阶层。
因此,小六会考一度被外界认为是“一试定终身”的考试。
我姐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在新加坡结婚生子。可是前两年,忽然拖家带口地回国了。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的做法,毕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新加坡都是一个不错的居住地啊,干净的空气、健康的食物、良好的教育,孩子也会有更高的起点......多少父母踮着脚尖想把孩子送到新加坡留学,却苦于无路啊!
话说,我一开始也是有些不解。一次我姐掏心窝的跟我讲了她在新加坡的境遇,我才真正理解了她回国的初衷。
“大家都觉得新加坡如何好,实际上华人特别容易被歧视,尤其是不会讲客家话
,职业上也很容易遇到玻璃天花板。
还有残酷的分流制度,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很多孩子才几岁就被‘判刑’为下等孩子,你说孩子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还能自信吗?”
为人父母都想给孩子某一条好出路、好未来,但是谁的选择不是权衡利弊、斟酌再三的决定啊!
看过一部讲新加坡教育的纪录片《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纪录片中新加坡一位妈妈和新加坡小学生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就充分暴露了分流制度的残酷:
“班里其他孩子学习成绩都那么好,他们都会通过,那我儿子呢?他要去哪里上中学呢?”
“我最担心的是,被分到普通类学术班,或者普通类工艺班。”
新加坡教育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分流,将精英筛选出来,实现精英治国。
说白了,就是那些一路成绩好的孩子,就能顺理成章地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就当政治家、医生、银行家、教授、公务员、工程师,平步青云。而那些被不断分流下来的“差生”注定将成为社会的底层,终生难以翻身。
可能有人会说,其实中国很多学校也分快慢班,可是别忘了,在中国不管怎么样,中小学阶段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权力是基本平等的。
而新加坡分流教育制度背后,小学六年级分流考试,按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成绩最好的进入“六年制直通车课程”,将来直接考大学;往下依次是特别源流、快捷源流、普通(学术)源流和普通(技术)源流,将来分别进入相应层次的院校或者直接就业,使得不同源流孩子间的鸿沟日益严重。
纪录片《不分阶级》就揭示了新加坡不同源流学生间的隔阂。
纪录片中主持人问:“你们平时都跟不同流派的学生交流多吗?”
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基本上不跟快班的人玩,因为他们看不起我们。”
“在我们学校,尖子班的学生们觉得他们自己都是天之骄子,所以他们基本上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让人感叹,阶层分化与阶级固化,从上学时开始。
在新加坡,没有“孩子,你慢慢来”,没有“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有这一个阶段的成绩决定了接下来的“参赛资格”。
在这样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新加坡诞生了很著名的“Kiasu文化”(怕输文化),说的是新加坡人根深蒂固的“怕输”意识。
因为没有任何一位父母,能轻易接受自己的孩子分流到普通班,正如纪录片中这位妈妈说的那样:
“他的成绩不太好,进了普通版,没有进重点班,这对大多数新加坡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家长不敢看朋友的眼睛,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进了普通班,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笨。”
在“Kiasu文化”的氛围下,即便是新加坡学校很早放学(大都是下午一至两点放学),家长也是毫不松懈地仔细规划孩子的各种补习班和辅导班。
新加坡的孩子到底有多“忙”、多“苦”?
在《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这个纪录片中,有爸爸吐槽说:
“假期根本称不上假期了,暑假的时候,他们至少要提前3个星期返校,一个月的假期,他们还要学习3个星期。”
妈妈更是形容自己的孩子就好像是做了一份全职工作:
“这就好像是一份全职工作,她早上跟爸爸同时出门,晚上又跟爸爸同时回家,我到晚饭时间才能看到她,吃过晚饭后,她又要做学校的家庭作业,还要做补习班的作业。”
总能听到有人说“中国孩子太苦了”“中国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殊不知,中国现有的高考制度,真的已经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米粒妈频道 : MilimaPinDao (点击可关注))
在新加坡,小学会考提前分流;
在韩国,高考比我们还要疯;
在日本,考生依然拚命挤名牌大学独木桥;
在美国,看似轻松,实则不然;
千万别在别人努力精英教育的时候,你还在“快乐教育”。
新加坡方面的数据显示,有一半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考取了小六会考中三分之二的高分,从而进入更好的学校,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闻名于全世界的新加坡教育,神秘面纱的背后,也有着无比残酷的竞争。这世上哪里有什么真正的静待花开?只要身处社会就会有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淘汰。
总能听到很多人说,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但其实,我更想说,社会更像是一个大筛子,把细小的、微不足道的小沙粒统统筛出去、淘汰出去。就像我们无数人从上学、升学、考大学、毕业找工作、步入社会、成家立业一样,每一步都是一次分流。
你不面对现实,不努力,不争取最大化的主动权,那就会被无情地分流到中下层。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是主动选择和被动分流的过程,万幸,相对于新加坡的分流教育体制,至少我们还有一视同仁的“高考”,让我们的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赢得人生的入场券。
新加坡教育确实有他残酷的一面,但话说回来,新加坡数学也确实是很牛啊,亚洲国家中,要说新加坡数学最牛一点也不为过。
新加坡数学融合了中西数学的特长,注重中国数学难度的同时,又强调西方数学的灵活,学起来一点也不枯燥。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国家及地区采用新加坡数学教材进行教学了。
为了满足妈妈们想让孩子接受到全球顶尖的数学教育,及在众多妈妈的号召下,我特地请来了任教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数学博士为大家开了新加坡数学课。
课程完全按照新加坡主流小学教材来讲,跟新加坡顶尖小学同步,每节课老师会讲一个数学相关的小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会布置课后作业,下节课会根据作业进行讲解。米粒就是这样一路跟着学,现在数学成绩提高了很多(老母亲我心里别提多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