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典| 新加坡如何解决水污染:厦大科学家蓝伟光建议被央媒关注

2019-08-06 12:51

近日,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刊发了专访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大学水科技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蓝伟光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

去年底,中国高层访新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生态环境部同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环境合作备忘录》。作为此次《备忘录》文件签署的见证者之一,蓝伟光曾于此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水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暑名文章,由此引起了新华社记者的关注,期间,新华社记者就此问题在新加坡专门采访了蓝伟光博士,并形成了这篇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的建设性文章。

广告

下为1月11日刊发于《经济参考报》的原文。

《经济参考报》记者 夏立新

中国正在努力解决水污染问题,新加坡的一些做法或许可资借鉴。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新中科技交流促进协会常务副会长蓝伟光表示,在新加坡,一个水处理项目挂牌招标,最先考虑的是技术与工艺方案,发标方要先请专家选择确认技术与工艺等软件方案后,才确定硬件建设的标书设计、中标条件。这样既可节约投资、事半功倍,又能有效保障水处理效果。

在新加坡,实行的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商业模式。蓝伟光介绍说,新加坡的裕廊岛与大士化工医药园区,入驻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化工医药企业,新加坡政府没有要求他们谁污染、谁治理,而是谁污染、谁付费。

新加坡政府通过牌照许可的方式,鼓励具有化工、医药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设立专门的污废物回收公司,大型医药化工企业的污染物如垃圾分类一样分门别类,由污染产生方付费,第三方有偿收集、集中处置。

如此这般,可一举两得,一是从机制上鼓励生产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实现绿色制造与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可以节约处理污染物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化工医药的污染物如溶媒、酸碱、重金属等,通常对于甲方是废弃物,对乙方而言很可能是生产的原料。第三方收集回收加工后可以把甲方的废弃物变成乙方的生产资料,这也是对“污染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最佳诠释。

广告

水质标准制定要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异,不搞一刀切。排放标准一定要按照回收利用的需要和条件来决定。比如说村镇的污水处理,脱氮除磷一定要慎重,因为氮和磷是非常好的灌溉农田的肥料。一方面耗费巨资把它处理剔除,另一方面农民又得花钱购买氮肥、磷肥。

同时,排放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排水的去向与用途。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方法,重新定义水资源,基于膜的技术,进行分散治污,无论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还是沟渠收集的杂水,都可以变成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水,如微电子工业所用的超纯水或普罗大众所需的饮用水。

传统污水处理最大的缺点是,只能通过管网收集足够的污水、集中处理到一级A标准排入河流,之后还要靠河水稀释。而膜技术发展到今天,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分散化、小型化、移动化,而且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可达到四类水甚至饮用水的标准。

对于如何改善饮用水安全与健康问题,蓝伟光建议可以推出类似扶持老楼宇电梯改造的配套政策,从公建维修基金或其他惠民政策资金中给出一定比例的补贴,调动居民积极参与饮用水安全改造计划,推动终端净水装置的大规模安装使用,提升自来水水质。

长期而言,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可以从节省的大病医保费用中得以弥补,因为现在许多疾病的缘起,都与饮水不安全密切相关。

广告

总之,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化解既需切实可行的科技手段,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撑。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PPP模式,把各地的住宅、办公、商业楼宇的终端饮用水升级改造,使其达到新标准,化解饮用水安全危机,是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