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有许多华人,为什么儒家文化发展缓慢?

2019-08-06 09:57

很早以前喜欢看东南亚华人历史,大概当时有点华人沙文主义吧。起先受梁启超之流谈中国人的殖民史,大吹特吹什么华人海外杰出殖民人物,其实只是一帮中国人外出讨生活罢了。什么兰芳共和国,什么一半华人比例。让我想起了南京一所高校说的,曾经亚洲第一高校。(一查时间1945,日本战败后东京大学都快没了)。

后来看了土客大械斗,了解到这类下南洋的主体。再后来看到什么争议的“输出”,台湾和我方谁对印尼那些事负责。我都觉得像小孩子吵架,非要挣个你对我错。但总觉得都做得不够好。我只读过一些书,上大学时候学校的图书馆是印尼越南文莱这些华侨捐给祖籍地的。想到这些人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时间来到祖籍的大学,捐一个书库的书。有这些人在,总觉得华人还是有希望的。学校一些书库以前叫名字+书库,现在一些改了,希望能保留下来吧。

广告

虽然现在彼此都是异国人,但我觉得民族情感上我们还是有联系的。马来的问题,我觉得和印尼的完全不同。以前看过现在首相的《马来人的困境》,当时还不知道这个人当过首相。整篇怎么说,不拜神不扯淡,总体来说很了解了巫人的焦虑。算得上巫族水平很高的人物,但放在整体世界上,还是老三套。没有真正确切给出一个整体国民的出路。基于这方面,马来、印尼和新加坡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三者族群结构类似,只是比例不一样。发展状况其实也有点“含华量”。

印尼走统一民族路线,就是废止一切华人相关的文化语言之类。毕竟以前一个国家有一千万他们眼中的“异族”。听过“美丽的梭罗湖”,应该可以感受到当时印尼华侨无论在文化上还是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现在看一些马来华人姑娘与印尼华人姑娘的对比,印尼姑娘只是说我们首先是印尼人,然后祖先是华人。

广告

总的来说,失去了族群文化的印尼华人至少在政治上地位处于相对公正的位置。而且印尼学习苏联这类国家模式,并不是单一宗教国家。身份证上都要标宗教类别,现在什么道教儒教都有。其实还是反“苏联”吧,怕无神论。当然现在这个地方受到中东西亚地区影响很深,未来不可估测。

新加坡,大家可能经常看到一个印度裔马凯硕推崇中国发展模式,参加过李光耀的研习班,后来在新加坡政府任职。这些年,博鳌达沃斯,这厮跳的不行,反正中国就是好的那种。估计是国外的战忽部。他最推崇是什么,他说: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马来文明相聚的地方,亚洲主要文化的聚集地,未来亚洲模式的最佳典范。当然是我坡,很看好自己的国家。

确实新加坡做到今天的成就值得尊敬。总的说,新加坡真正实现了欧美所谓的个人民主和中国的实事求是态度。说它是“李家坡”确实不太公正,培养了一大批国家主流思想的继承者,民族关系上也真正意义上算是各自发挥,但主要还是以西方主流文化替代原有各族群文化。

广告

马来西亚则是一个特例。今天可能谈一个马来华人,你必须全称“大马华人”。然后要理解三大族群,马来华人的华文教育和马华公会的无能。我喜欢看油管上李尚进一个马来华人的小伙子的视频。怎么说,说话很像我一个祖籍福建移民广东,后来迁到海南东方的一个同学口音。年轻的马来华人年轻人很可能是和中华文化圈最相容相近的一群人了。马来西亚在殖民统治前只是分割的一片片区域,未曾出现统一的国家文化语言。和台湾的佛蒙萨一样,马来西亚也是殖民者为了方便统一规划地域的称呼。

现在马来人更应该是巫人,而马来人应该作为一个统一的马来民族称呼,包含华裔印度裔和巫裔。像中华民族一样,包含五十六个民族。虽然马来西亚较好地保留了各自文化,但不成熟的民主和瑕疵偏袒的宪法使得马来西亚是分割的族群,搭伙的陌生人。而且没有美国的政治正确,巫人和少数族裔的冲突反而以支持巫裔为主。

一部分马华甚至支持和心理默许这种不公正。因为较之周边,觉得自己是个陌生的寄居客,很可能会发生不公正野蛮的行为在自己身上。我很喜欢以前有个文章写的“中华的南洋,今天成了异域”。较之殖民者来之前,讨生活来的华裔分布更广,更可言得上是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后续的殖民统治加速了巫族的一体化,而华人的一系列后续昏招使得从原先主体占优、文化占优和理论文化占优。到现在只是追求平等而不可得。今天一个马来医生首相是可能成为华盛顿但不会是林肯。持续的人口比例下降,和外部至少欧美不愿有一个超大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东南亚土著的本土优势是会持续很长时间。

广告

总体而言,博弈论。印尼是本土主流民族模式,新加坡西化代替差异化族群模式,马来西亚差异化族群偏袒模式。撬动的杠杆有美国澳大利亚还有东方大国。未来最好的亲华国家最有可能是去“李光耀意识形态”的新加坡》给予确切保证华人安全的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压制后的印尼(澳大利亚的确这个想法很浓烈)。最好的当然是世界大同,彼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只能说希望你们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