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亲手缝丧被 摆“临死最后姿势” 直面死亡“不Pantang”

2019-08-02 21:06

送锺,不吉利;聊身后事,怕丧气;就连说个“死”字,都得有所挂碍。面对死亡,我们往往诸多避忌。但人终将一死,为免留下遗憾,临终话题需直面。

这是本地剧团戏剧盒和ArtsWok Collaborative自六年前起,开创《两面之间》社区参与计划以来,希望透过艺术平台,让公众反思的临终课题。

今年的《两面之间》也首次推出新形式的装置艺术,忠邦的23名年长居民与四名艺术工作者,花了一年时间,携手创作与“死”相关的艺术作品,作为他们对临终课题探索的成果,共有50 个作品展出。

广告

亲手缝制丧被

亲友为表悼念送上俗称“竹”的丧礼被子,是四个艺术工作坊之一《珍惜和紧握》中,长者们的其中一份“作业”。此外,他们还需拍下一张,想像自己死亡前最后一个姿势的照片,印在被单上。

今年63岁的陈露细,在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时分享:“老师问我们,你死的时候,希望摆什么姿势?”她敞开双臂、笑逐颜开地说:“我们就这样拍咯,开开心心地去咯。”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露西也在自己缝制的被子上,以中、英、马、淡,四种语言写上了这句话。她说,这么做“让每个人都读得懂”。至于意思,她开怀地说:“该走就走,不要勉强,开开心心过日子,等到最后一天去。”

《珍惜和紧握》背后的艺术工作者苏淑琴,被居民们亲切称为“老师”。之所以选择丧礼被子作为主题,是因为她“认为丧礼被子充满美感,一直很为欣赏”。

目前在拉萨尔艺术学院兼职任教的她,也希望把多数长者在家能做的缝纫技艺,与华人传统在丧礼中送被子表慰问的传统做结合。

广告

至于身前最后姿势的点子,则是取自真实丧礼被子上,中间常印有的自然山水画。苏淑琴说,这样的方式,不仅在视觉上有趣,也能更强烈地烘托出“死亡”这个主题。

最后的礼物

食谱、包包,忠邦组屋区间一个亭子内,摆放出一个个参与者希望留给至爱的礼物。创作《礼物》的艺术家韩雪梅,希望借由思考“自己一生中留下的最后一份礼物”,让参与者回顾自己的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对于73岁的陈乐庆来说,参与这个工作坊,是他打开自己心房的一把钥匙。他的礼物,是父母留下的“遗产”,包括父亲生前热爱收集的邮票、银币,以及前不久过世母亲留下的古董红木家具。

原本父母留下的遗物,令他不知如何处理。“父亲很喜欢(收藏邮票),因此他传给我,我很珍惜,我不能卖,但我不知道能做什么。”

广告

他表示工作坊令他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母亲过世后我很难过,参加工作坊后,我和他们分享我的困扰,他们叫我向前看,现在我敞开了心房,对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也有了想法。”

他也希望之后,能把自己的这些“遗产”,传给一个能珍惜看待他们的人。

探讨临终议题的《两面之间》,自2013年起已在不同社区展出,这次的《靠近》已是第三版本。对此,《两面之间》艺术总监郭庆亮说:“我们探讨临终的大主题没有变,但到了今年我们发现,很多人关注,探讨怎么处理悲伤的课题。”

“生老病死,大家都必须经历,我发现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了,我想我们应该不会停止。”

《两面之间:靠近》公共装置艺术

日期

9月19日至10月6日

时间

全天展出

地点

义顺环路第108座组屋和第115座组屋之间的不同地点(一些天将有导览,请上活动官网了解详情)

- CH8/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