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于北京。
而20年前的1998年9月9日,面对网上一片反对毛泽东的声音和社会整体的非毛氛围下,刚从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不久的董玉振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一篇八个章节的网文《为毛泽东辩护——兼谈邓小平的历史责任和本来面目》。
该文或其中被网友单章成篇的如《邓小平的历史责任和本来面目》《反思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历程》等,至今广为流传。
这是第一次全方位多视角对毛泽东时代进行辩护。由此,“新加坡学者董玉振”成为一个网红名字。不少网友发电邮给董玉振:
广告张宏良在转载《邓小平的历史责任和本来面目》一文时加评道:“这是30年来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仅摘录其中几段话,就可以看出这位海外华人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见识。”
原中顾委副秘书长郝盛琦赞董玉振“这是需要社科院多个专业组成的团队才可以完成的工作,让你一个年轻人完成了”。
(2016 年12 月,作者登门看望郝盛琦)
2002年,在海外不少华人和留学生的鼓励下,在集成电路公司工作的董玉振将该文扩充成专著《巨人的背影——为毛泽东辩护及当代中国问题省思》。但这样一本书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在万般无奈之下,董玉振复办南洋出版社,下海来出版自己的书,虽然这是一条注定赔钱的道路。
该书2003年上市后在新马一带引起关注。新加坡主要中文电视频道——新传媒第8波道在毛泽东诞辰当天,安排董玉振在“名人不怕书”节目做专访,第二天,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读书发展协会安排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董玉振专场讲座。
马来西亚各大媒体也给予广泛的报道,华文大报《南洋商报》对董玉振在位于吉隆坡总部的报社发表演讲后进行了采访,并在“名人专访”栏目给予全版报道。
尤其难得的是,中共中央原中顾委副秘书长郝盛琦读该书后,在北京接见了董玉振,给予很高赞誉,并将此书交胡锦涛和温家宝,建议中央一字不删出版内部发行版。
虽然没有成功,董玉振的书和前述文章在中共中央高层广泛传阅。尤其董玉振在“人本经济的伟大成就”一章中,就毛泽东时代发动群众义务劳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伟大成就的研究方法,在学术著述和政界领袖讲话中被广泛采用。
第一版断货已经多年,该书的影响力并没有让董玉振及时加印,因为第一版中有个关键的历史片段因资料缺乏而跳过,就是1959年开始的三年经济困难导致的大饥荒。
基于学者的使命感,董玉振深感有义务将这段历史中毛泽东的角色研究清楚,不论是褒和贬,这段和平时期涉及大量同胞死亡的惨剧是绝对不能跳过的,必须对历史有个交代。
广告董玉振一方面在战略咨询和城市规划领域从事一份全职工作来养家和支持出版事业,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多年的资料收集。在经过从去年就开始进行的几个月的全职研究和整理,终于在毛泽东诞辰125周年来临前将该书第二版出版。
第二版增加了两个单章,即三年经济困难导致的大饥荒的责任分析,以及关于庐山会议的真相。并对文革爆发前的毛刘之争、彭德怀贺龙命运的必然性也做了分析。一些已经被普遍认可的历史观在董玉振的著作里被推翻。
作为理工科博士,他的数据资料整理能力和逻辑推理,使得该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料堆积。结合作者的文笔,使得该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该书第二版新加内容都做了注明,可以看出,15年前作者所作的一些判断和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建议,在15年后的今天正在变成现实,或正在得到残酷的证明。
新加坡虽然是个东南亚岛国,但地处东西文化交汇点,在这里可以保持距离更客观看待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的得失和改开四十年来社会的变迁。
作者和在理工和人文领域的广博学识,以及他在农村、城市、学术界、多个产业领域经验(工业、城市规划和产业研究)和海外的生活工作经历,为看清复杂多面的新中国历史提供了稀缺的优越条件。
第二版出版时,原书扉页用有郝盛琦点评的扉页代替,东生(胡乔木的秘书)题写了书名。全书有一百多幅毛泽东时期的宣传画和照片,为年轻读者提供多一些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广告(文:南洋智库。感谢作者投稿,本文不代表新加坡眼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