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潮汕人创建、始建于1826年的粤海清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庙之一。
历经了180多年的风雨沧桑几经重建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由汕头专门从事古建筑修复建设的建筑师纪传英按照1895年的建筑风格修复完毕。
纪传英(中)在修复后的粤海清庙前留影
大修历时5年,耗资750万新加坡元,不仅保存了当地潮汕社群的文化遗产,还获得2014年联合国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
也因为在修复古庙过程中所作的突出贡献,纪传英获得了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古建筑修复工程奖”。
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庙“粤海清庙”又称“山仔顶大老爷宫”,庙中左祠供奉天后圣母(妈祖),右祠供奉玄天上帝。
清道光初年,潮汕人林泮在潮汕人乘红头船抵达新加坡,在海滩边建“粤海清庙”,祈祷神明保佑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昔日初抵的潮汕移民必到庙礼拜天后圣母,以答神恩。
粤海清庙是新加坡第一所潮汕人古庙,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庙。
1826年初建时只是一亚答屋。
广告此后一再扩建修整,1896年建成一座潮汕式的宫庙。
庙宇屋顶堆砌泥塑的花鸟走兽及人物,飞龙翔凤。
庙内楹屏雕花镂鸟,金漆绘画,富丽别致。
龙虎井旁及门上嵌有陶塑贴碗瓷片的故事人物多幅,塑工精细,惟妙惟肖,是潮汕高超的泥塑艺术作品。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朝光绪皇帝御书“曙海祥云”金漆匾额,赐予粤海清庙。
在新加坡华人寺庙中,只有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获得清廷皇帝御题。
传统工艺修复粤海清庙由于年久失修,粤海清庙从5年前开始整修工程,汕头建筑师纪传英承接了修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纪传英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修复意识不高,请来的工匠来自五湖四海,以致每一次修葺过程都会改动一些东西,使这座传统的潮汕建筑出现了“福建派”甚至“苏州派”元素。
广告纪传英说,像之前庙门上的门神因为身体比例不精准,显得矮胖。
这次修复,采用了更贴近潮汕门神的魁梧原貌,并采用原来的生漆贴金彩绘工艺。
他们这次修复粤海清庙,尽可能参照旧照片、档案资料以及潮汕古建筑,让它恢复120年前的原貌。
为了这次修复,纪传英请来了非遗传承人潮汕嵌瓷师傅许少雄、大吴泥塑师傅吴德祥、吴卫忠父子等顶尖工匠共同参与,并在潮汕本地将庙宇所需的大部分原料漂洋过海运到新加坡。
粤海清庙不大,涵盖传统工艺却多样化,从嵌瓷、泥塑、木雕、大漆、贴金、彩绘,到灰塑画,应有尽有,非常密集。
一般古庙只在屋脊、垂脊和卷草处添加人物或花草嵌瓷,粤海清庙却连屋顶的平面上也布满大大小小200多尊嵌瓷人偶,每尊人偶的表情都不一样。
广告 参照历史资料修复庙宇修复工作最困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如何根据历史修复庙里的每个角落,例如墙上的镶嵌壁画,有杨门女将佘太君、秦始皇登泰山等故事,但壁画已经斑驳,从小细节去理解整个故事,如果不懂历史,画错人物就贻笑大方了。
为了重现粤海清庙屋顶百年精彩与美艳,一批潮汕嵌瓷工匠起码敲破了好几万个色彩缤纷、大小不一的碗盘和碟子,再以精湛手艺把修剪过的瓷片,黏贴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
粤海清庙内的橱窗泥塑,则由泥塑师傅吴德祥、吴卫忠父子负责。
这一类泥塑嵌瓷称为“土丁”,在中国已很难在庙宇内看到这门工艺。
庙宇进门处原本有木栏杆和木门,却在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
幸运的是,他们在庙内的储藏室找到原来的四扇门,于是参照旧照片安装回去。
天后宫内的龙虎井这次也回到原貌。
“九十年代,龙虎井的雕塑被换成石雕,老虎造型还错误地设计成身体朝内。
这次我们把它改回泥塑嵌瓷彩绘,老虎则是身体朝外的回眸造型。”
广告二进门的仙女图是用人工漆髹出来的,这回采用早期的大漆贴金工艺,感觉完全不同。”
粤海清庙的修复,增进了海内外潮人的团结和友谊,更提高了潮人对家乡的认同感。